众所周知,在日常表达中, “争脸” “争面子”和“争光” “争气”同义; “丢脸” “丢面子”和“丢人” “丢丑” “失体统” “失礼”等义相近; “看在……的面子上”和“看在……的分上”同义; “无脸见……” “无颜见……”和“羞见……”词义相同;脸面又可以说成“情面”和“情分” ; “不要脸”等于说“无耻” ; “赏脸” “给面子”等于说“抬举”或“捧场” 。结果可以大致得出:中国人所谓的“脸”通“光” “气” “人” “丑” “体统” “羞” “耻”等; “面子”含有“分” “情” “捧” “举”之义。由此一来, “脸”和个体的行为关系较大,它所集中体现的是人自身的形象或表现;而“面子”和社会互动关系较大,它所偏向的是互动的双方所处的关系状况。这点正符合字“脸”和“面”本身的常用法。在汉语中, “脸”在字义上只表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而“面”除了此义外,还表示关系,即有当面或面对的意思。可以说,面在汉语中可以包含脸的含义,但脸不包含面的含义,这就是脸和面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实质。如果将这一语义分析带入心理与行为层次,脸和面子的关系正如同社会行为和社会互动的关系一样,有社会行为,才会有社会互动,有了社会互动就包含了社会行为。但包含并不能取代,既然两者之间有所区别,就应该对其分别加以界定,并深入理解这一区别对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意义何在。
为此,本篇提出如下定义: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而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其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这两个定义的要点是:
(1)脸是指个人的形象和表现方式。
(2)这种形象以其所处的社会圈为依托,即脸的争取和失去由该社会圈来认定。
(3)一旦对脸的评定出现,也就是面子的出现。(4)正向的评定就是有面子,负向的评定就是没面子,给面子是指无论个体是什么形象,都给予正向评价。
(5)一单位体无论有无面子,都存在程度的差别,如很有面子,有点面子,没什么面子及很没面子,由此在他人的心目中产生地位上的排列。
从上述这两种定义中,可以进一步发现,脸和面子的资源略有不同。作为个体印象整饰的资源,所拥有的是气质、性格、能力、知识、道德、风度、外貌、装束、言辞等,而作为由关系产生的心理地位资源,则包含家世、身份、地位、名气、职务、权力、金钱、世故、关系网等。
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就可以看出西方的印象整饰理论是在脸和面子被译成英语中的 face 的基础上来加以建构的。它在该理论中既指个人的印象整饰,又指在他人心目中建立起的心理地位。这两者隐含的是一个一致性心理与行为方式。这一假设实际上和西方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价值观相吻合,因为在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系统中,个人对自己形象的塑造和具有脸的资源的多寡直接关系到他和他人关系的建立和获得面子资源的多寡(见下图 ) 。
脸和面子的统一体关系
这是西方人做人和做事的出发点,表明如果一个体自己先获得脸的资源,他就能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具有了面子资源;如果他自己不具备脸的资源,也就相应地得不到面子上的资源。
脸和面子既然是一个同质的概念,也就无须分开讨论。事实上,戈夫曼对面子的研究及赖以建立的戏剧理论(dramaturgical theory)都是把这两者合在一起讨论的。但这种分析框架对中国人与中国社会而言就很缺乏解释力。中国社会从价值层面直至现实层面都是一个重视和讲究关系的社会。② 由于中国人的做人重心落在了关系上,我们就会进一步发现中国人的脸面观也相应地落在面子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把面子和人情相提并论,而不把脸和人情相联系。
这一发现将引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中国人重视“关系”会造成原先统一的脸面观上的异质化。那么这种异质倾向是如何产生的呢 ? 我认为这一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讨论:一是中国人在交往特征中的重情轻理倾向;二是中国人在关系格局上所采取的特殊主义;三是前文提到的中国人礼尚往来中的形式主义。
本文节选自翟学伟作品《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三联生活书店出版
注释:
① 鲁迅:《说“面子”》,见《鲁迅全集》,第 6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② 参见金耀基:《人际关系中的人情分析》和乔健:《“关系”刍议》,载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修订新版)
作 者:翟学伟
ISBN:978-7-80768-181-6
中国社会学
经典文库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
作 者:林耀华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80768-067-3
定价:34.00元
《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
作 者:庄孔韶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80768-087-1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